Tonalism

调性主义可以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艺术运动,代表了一个主要用于风景的进步时期。以朦胧的背景和柔和的音调为特点,该运动也与先验思想有关。这一运动对艺术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,尽管它不像印象派等其他历史运动那样受欢迎。即便如此,调性主义对艺术家们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。

受调性原则的影响,艺术家运用大气和黑暗的效果来传达阴暗的景观背景。尽管场景的集体元素传达了一天中的地点甚至时间——通常是黄昏或黎明——但形状变得无声而抽象。艺术家们依靠阴影的使用来传达情绪,探索色调的混合,同时也使用光线来描绘发光效果。虽然并非所有色调主义风格的画作都可以被描述为阴郁,但许多画作都暗示了这种感性。

人们很容易把这场运动与美国联系在一起,认为它可以追溯到南北战争后的时期。在那个时期,梭罗和爱默生等先验论者用抽象的语言,经常带着忧郁的情绪,描写自然。艺术家们在一定程度上将这种思想应用到他们的绘画作品中,以达到艺术史上真正独特的效果。一些以这种风格为主的画家包括詹姆斯·艾伯特·麦克尼尔·惠斯勒和乔治·英尼斯;然而,许多其他艺术家有时也采用这种风格,包括蔡尔德·哈萨姆、利昂·达博、约翰·特瓦特曼、德怀特·威廉·泰伦、布鲁斯·克兰、珀西·格雷和亨利·法勒。

虽然调性很容易与绘画联系在一起,但它也影响了19世纪后期的摄影。爱德华·史泰钦(Edward Steichen)等摄影师也曾尝试过迷雾题材;事实上,这些作品在摄影界被称为画派主义。虽然照片可能会呈现出奇幻的情绪,但色调主义风格的大部分绘画和素描往往只是传达雾、阴暗的风景,甚至是阴暗的城市风景。雨和雾的感觉在这些作品中大量存在。

一些体现调性实践的著名画作包括惠斯勒的《蓝色和银色的夜曲》、亚历山大·哈里森的《黄昏》、德怀特·泰伦的《十一月的早晨》、亨利·戈尔登·迪尔斯的《冬天的路》和威廉·基思的《黄昏》。调性在唤起气氛和情绪方面是一个有影响力的运动。直到20世纪30年代,画家们仍在使用一些可以追溯到调性主义时代的技术。田野、山脉、河流和街道只是调性风格绘画所代表的一些主要主题。